抗震救灾医疗卫生防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日期:2008-07-18 00:00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科室:卫生部新闻办公室     阅读:2933
字号:
分享: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来自全国各地支援受灾地区的医疗卫生防疫人员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与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紧密合作,在救治大批伤病员的同时,积极开展卫生防疫、卫生监督工作。根据每日对重灾县传染病疫情的分析结果显示,地震重灾县传染病发生率与往年同期相比呈下降趋势,灾区没有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员救治和康复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抗震救灾医疗卫生防疫工作的阶段性成果。

 

  一、 抗震救灾医疗卫生防疫工作开展情况

 

  地震灾情发生后,卫生部迅速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部署和指挥全国卫生力量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先后从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调派10630名医疗、防疫、监督等方面专业人员,组成了近千支医疗卫生救援队伍,奔赴救灾第一线;调集救护、防疫和监督车辆1648台,紧急调拨血液244.57万毫升,代血浆3万袋(500毫升/袋),消杀药品2869吨,疫苗214.7万人份,食品和水质快速检测设备3.3万台(套),迅速全面开展抗震救灾医疗卫生防疫工作。面对伤员众多、伤势严重的情况,卫生部一方面协调组织专列、包机等向20个省区市转运了10015名较重伤员,争分夺秒,确保伤病群众得到及时救治,创造了中外历史上非战时最大规模的伤员转运壮举;另一方面及时组织国内著名专家赶赴成都指导救治,采取“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工作方式,有效地抢救危重伤员,努力提高抢救成功率,最大限度地降低重症伤员死亡率和残疾率。面对灾区严峻的卫生防疫形势,卫生部派出的卫生防疫和卫生监督人员,与当地防疫人员一起,建立“分片包干”责任制,加强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的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监督,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恢复和重建疫情监测网络,大力开展医疗、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实现了灾区县、乡、村和灾民安置点的卫生防疫工作全覆盖。药品监管部门加强对救灾药械监管,加快救灾急需药械审批、检验,保证救灾药械需要,保证药械质量和使用安全。中医药部门组织人员参与抗震救灾,充分利用中医药优势,为保障灾区群众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震发生之后,港澳台地区第一时间向灾区表示慰问,并分别派遣医护人员到灾区开展救援工作。地震灾害同样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和同情,许多友好国家、国际组织以及国际上的民间团体纷纷来电来函问候,并向灾区提供物资支援和医疗援助。据统计,从5月20日至6月18日期间,共有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德国、古巴、英国、法国、美国和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医疗队10支国外医疗队共227人在四川和甘肃两地参与医疗救援工作。在两省开展工作期间,共诊治患者24196人次,开展手术475台次,开展培训班43期。

  截至7月17日12时,全国参加地震灾区医疗防疫工作的人员达10万多人次,救治受伤和患病人员301万人次;累计消杀面积42.92亿平方米,检查制水、供水单位和供水点24.2万户次、监测水样5.1万个;对12岁以下易感儿童进行甲肝、乙脑疫苗的群体性预防接种,累计接种64.7万人次。

  截至7月17日12时,住院伤员已治愈出院90138人,现住院的3658名伤员中,绝大部分病情稳定。受伤群众在医院得到了良好的治疗,灾区大规模的应急医疗救治工作基本结束。进一步的卫生防疫工作正在有力、有序、有效地展开,灾区传染病病例报告与去年同期相比呈下降趋势,没有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防疫工作为维护灾区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稳定社会秩序,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弘扬了救死扶伤、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涌现出了一大批卫生系统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个人,展现了白衣战士的职业素养和崇高情怀,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二、继续做好灾区医疗卫生防疫工作

 

  当前,抗震救灾仍处在关键阶段,医疗卫生防疫工作形势仍很严峻,任务仍很艰巨。一是受灾面积大,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引发次生灾害和疫病的危险因素增加;二是集中安置受灾群众多,公共卫生设施严重不足,食品和饮用水安全隐患突出,特别是夏季气温升高,既容易导致传染病流行,又会引起中暑等一系列问题;三是一些重症伤员需要继续救治,伤愈出院人员需要妥善安置,大批残疾伤员需要康复治疗,任务相当繁重;四是灾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一些地方卫生人员伤亡较多,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亟待恢复。

  今后一个时期,为继续做好灾区医疗卫生防疫工作,卫生部门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全力以赴做好伤员救治、康复和安置工作。近日,卫生部会同全国残联制定《四川地震伤员康复治疗分流指导原则》,并就伤员康复组织工作发出通知,转运至四川省外的伤员康复采取返回四川康复和在接收省就地康复两种方式进行。要求各省(区、市)尽快成立由卫生、残联等部门组成的地震伤员康复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共同组织好地震伤员康复工作。

  各地卫生部门正在继续做好重症伤员的医疗救治工作,努力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和残疾率。主动与民政、残联等部门联系,密切配合,做好伤员出院和出院后康复以及相关安置工作。

  二是全面加强卫生防疫工作。尽快恢复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并开展相关工作。重点做好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报告,加强对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尽快恢复常规预防接种服务,做好常见病、多发病和夏季高温中暑等防治工作。全力保障食品安全,落实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监管责任,加强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增强群众卫生防病的参与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是做好医疗卫生防疫对口支援工作。卫生部日前制定了《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地震灾区工作方案》,卫生部部长陈竺、党组书记高强分别到地震灾区组织协调有关省份对口支援四川、陕西、甘肃地震灾区。截至目前,对口支援四川地震灾区的18个省(区、市)的2400多名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已全部到位,交接工作顺利完成。

  卫生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工作遵循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科学防治、省外与省内对口支援相结合的原则。各支援省(市)将与受援地一起,制定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工作方案,明确支援医疗卫生人员的规模、结构和分布,落实好卫生帮扶的各项任务和措施。制订对口支援工作计划,加强人员培训,购置必要设备,加大智力支持,重点加强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帮助灾区尽快恢复正常医疗卫生服务秩序。卫生部将继续组织国家专业机构予以指导,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各地赴灾区医疗队的规划、管理、轮换统盘考虑,统筹安排。

  四是尽快恢复灾区正常医疗卫生服务秩序。目前,灾区各级政府正在统筹规划并组织临时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立临时医疗服务和卫生防疫机构,添置必要设备,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灾区省要在省内调拨专业人员支持医疗卫生人员伤亡较多的县、乡卫生机构,对口支援省(市)选派必要的医疗卫生人员,帮助灾区恢复正常医疗卫生服务秩序。

  卫生部要求,各级卫生部门要明确责任,加强协调,密切配合,确保今年实现以下目标:7月底前,灾区县、乡和受灾群众安置点普遍恢复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开展基本医疗和卫生防疫及动物疫病防治工作。9月底前,全面完成灾区县、乡临时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基本恢复正常医疗卫生服务和动物防疫秩序。年底前,全面恢复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配备比较齐全的临时业务用房、基本设备和技术人员,能够全面开展正常医疗服务和卫生防疫工作,确保不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专题专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