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来临,天气严寒,人们外出旅游、走亲访友、聚餐机会增多,致使呼吸道、消化道疾病高发。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在此提醒广大市民,本月要做好呼吸道、肠道传染病及食源性疾病等的预防。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元旦假期后,全国新冠疫情仍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哨点医院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保持在1%以下,JN.1变异株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寒假及春节假期前后,人群大规模流动,聚餐聚会活动增加,新冠病毒感染风险逐渐升高。建议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做到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居家和工作场所定时开窗通风,做好居室日常卫生。乘坐飞机、高铁、火车、空调大巴等公共交通工具时,应佩戴口罩,保持手部卫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感主要以空气飞沫传播为主,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该病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为主,体温可达39℃~40℃,多伴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居家经常打扫卫生,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同时也要注意保暖。勤洗手,戴口罩,咳嗽喷嚏注意遮挡。尽量少聚集,少去人多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注意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物,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量运动,这些习惯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免疫力,有效抵御流感的侵袭。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办法,可以显著降低罹患流感的概率,建议6月龄及以上且无接种禁忌的人,特别是老人、孩子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尽快接种流感疫苗。
病毒性腹泻 冬春季是诺如、轮状病毒等病毒性腹泻的发病高峰。此类腹泻均由相应病毒感染引起,一般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病人感染后的潜伏期通常为24-48小时,人群普遍易感。此类病毒传染性强,以粪-口途径传播为主,如食物、水源被污染可造成暴发流行,也可通过接触或空气传播。该类疾病属于自限性疾病,感染后主要症状是腹泻、呕吐、发热等,通常对症治疗1-2天即可痊愈,但个别抵抗力弱的老年人在感染病毒后病情容易恶化。预防上提倡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食前便后用肥皂洗手,奶瓶食具洗净煮沸后再使用,注意饮水卫生,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采用防蝇罩,防止苍蝇、蟑螂叮爬食物;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对集体儿童单位做好饮食卫生;这类病毒中轮状病毒发病率最高,有条件的家庭可给孩子接种轮状病毒疫苗进行预防
疟疾 感染疟疾的症状通常在被受感染的蚊子叮咬后10-15天内开始。早期一般为发烧、头痛和发冷,由于症状与流行性感冒相似,很多人容易将疟疾误认为感冒,所以没有引起重视从而未得到及时的药物治疗而使得病情恶化。我国已在2021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认证为无疟疾国家。但由于人员的跨境流动,每年仍有一定数量的疟疾输入病例,并时有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春节将近,近期归国人员与假期出境游返回人员入境后1个月内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县级或县级以上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疟疾流行地区或国家旅居史,以便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避免发生生命危险。非短期赴疟疾流行国家或地区旅居的回国人员,入境后建议及时到医疗机构进行疟原虫检测。入境后2年内出现发热症状时,应及时到县级或县级以上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疟疾流行国家或地区旅居史。
食源性疾病 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菌借助食品引起的一组疾病,常见有甲肝、伤寒副伤寒、菌痢、食物中毒等,临床上主要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部分病例可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发病形式可表现散发,亦可呈集体性发生。春节期间人们走亲访友,婚庆喜事增加,家庭聚餐办酒等亦随之上升。市民在选购食品时应注意检查外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限、保存条件等内容。树立良好的饮食习惯,用餐前应洗手,尽可能使用公筷,倡导分餐制。尽量食用烧熟煮透的食品,冰箱内保存的熟食、剩饭菜在食用前必须彻底加热,生食的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净消毒,不吃生、半生水产品,不吃腐败变质不洁食品,不暴饮暴食。餐饮业要加强对食品卫生管理,规范操作防止食品污染;一旦出现食源性疾病症状者,要及时去医院就诊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一氧化碳中毒 在冬季室内使用煤炉、炭火盆、超期服役热水器等都易因为煤、煤气燃烧不充分而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早期临床表现主要是剧烈头痛、头晕、心慌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昏迷甚至危及生命。预防措施:1.采取安全取暖措施,不在密闭空间中使用木炭、燃煤取暖,燃烧型取暖设施不要放在卧室。2.规范使用燃气炉灶,点火前要检查是否漏气。使用中人勿远离灶具,严防溢锅将灶火浇灭。使用后要检查灶具开关和管道阀门是否关闭。3.使用热水器时应确保通风状况良好,热水器用毕,必须关闭气源。小孩使用燃气热水器洗澡要有大人看护,洗浴时间不宜过长。4.中毒后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当出现头晕、头痛、心悸、乏力、嗜睡等轻度中毒症状时,要设法离开现场,呼吸新鲜空气,并求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