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正是盛夏,天气炎热,降雨增加,洪涝灾害发生可能性增大。同时,空气湿度大,使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大量滋生,市疾控中心特提醒广大市民:注意预防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 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呈粘液、粘胨状或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部分病例可出现发热等症状,严重的可出现中毒型症状。该病主要通过水源、食物和日常生活生活接触传播,常易借助食物造成集体性暴发。学龄前、小学生及青少年是主要发病对象。随着气温升高和进入夏秋季,菌痢的发病将会逐步上升。应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幼托机构和学校要加强晨检,及时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季较多。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但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出现手足口病相同症状应及时就诊,并减少与其他儿童的接触,避免传播他人。预防措施包括常洗手,尤其是换尿布后;消毒有可能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清洗脏的衣物。儿童发病头几天不要上幼儿园和学校或参加其他聚会。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是通过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可持续性高热,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筋、脑膜刺激症状等症状。7-9月是乙脑的流行季节,尤以7月下旬-8月上旬是其发病高峰期。因此在夏季应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如遇到持续高热,头痛、呕吐、抽筋等症状时,应及早去就医,以免贻误病情,失去就治良机。预防方面需做好防蚊、灭蚊工作,接种乙脑疫苗可获得免疫力。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 是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鼠类及猪是主要传染源。经接触疫水或带菌动物的血液/尿液传播,也可经母婴和消化道传播。人群对钩体病普遍易感,青壮年农民发病率较高,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发病,8-9月份达到高峰。潜伏期平均10日,主要临床症状为三症状(寒热、酸痛、全身乏力)、三体征(眼红、腿痛、淋巴结肿大),重者可并发肺出血、黄疸、脑膜炎和肾功能衰竭。预防钩体病可做好灭鼠、家畜管理、下田劳作时做好个人防护、进行预防接种。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 是一种新型急性病毒性眼病。患者是主要传染源,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短,起病急骤、眼刺激症状重,结膜高度充血,传染性极强,每于夏秋季节流行,多见于成人。养成勤洗手,不揉眼,分巾、分盆的卫生习惯;对病人采取隔离,防止家庭成员间、群体间接触传播,隔离期至少7-10日;“红眼病”患者应避免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
水 痘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率很高,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其传染力强,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学龄前儿童多见。该病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也可在多年后感染复发而出现带状疱疹。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同时尽可能避免与水痘患儿密切接触,患儿必须隔离至全部疱疹完全结痂为止。
此外,夏季天气炎热,人们贪凉喜冷,青睐空调、冷食、冷饮、啤酒等降温食品,所以中暑、空调病、肠胃不适等疾病都是三伏天的高发疾病。想要健康度夏,大家可以在家中多备些具有消暑、祛湿、调肠胃功效的药品,如藿香正气液等,夏季外出时要注意防晒,多喝水,多吃西瓜、绿豆等解暑食品,饮食也宜清淡。